古老木塔下的文明-----从江鼓楼
从321国道线上的从江县停洞镇乘车,向东北行走32千米,就到了古树成荫的增冲寨头。站在公路上,增冲寨的美景尽收眼底。一条弯弯的小河,由苍翠的西山流出,向东迂回绕过寨边,一座青瓦覆顶的风雨桥横跨河面;在重重叠叠、错落有致的干阑民居之中,鹤立鸡群般的鼓楼高高耸立其间;在初升太阳的晨光下,袅袅炊烟从幢幢木楼顶上的青瓦中吐出,与晨雾相伴,弥漫飘荡……这就是1988年2月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一一增;中鼓楼的故乡。
历史上的“九溪十洞”或“九溪十八洞”,是黔、湘、桂三省区侗族聚居的地方。现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榕江、黎平三县交界的“九洞”,就属于其中的一个“洞款”单位,又称“九洞款”,并由上、下两个半款组成。上半款,当地侗家称“上千二”,目口含1 200户人家;下半款,称“下九百”,即含900户人家。因此,九洞款号称2 100户人家。清代以前,九洞款就是侗族地区的基层行政单位,又是其管辖下的各村寨的联合组织,也是一个小社区的“联款”,形成了侗族社会独特的;同款制度文化。现在,九洞地方均属从江县的往洞乡。其中,下半款包括该乡的增冲、往洞、朝利洞、贡寨、孔寨等自然村寨。撤区并乡以前,下半款则属于增冲乡,而上半款属于信地乡。自1949年以后,虽然洞款组织失去了它的功能作用,但是以古时联款集会的平楼(地处增;中与信地之间)款坪为中心的斗牛活动,依然遗留着九洞款的民俗传统。
在九洞款中,现存20余座鼓楼,而增:中鼓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样是洞款制度文化的历史传承。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占地160平方米,为平面八角立面五层十三重檐攒尖叠顶,木结构宝塔建筑。鼓楼的木构架)争高17.65米,连同攒尖叠顶的柱刹,通高25米。鼓楼构架,是以四根直径0.8米、长15米的杉木做主承柱(又称金柱),用穿枋连接成一个长筒形的柱间距3.6米的内柱环,侗语称“圈档独”,意为“牲畜圈”式的构建方式;再利用逐层内收的梁、枋和檐柱、瓜柱支撑层层挑出的屋檐,构成横穿直套、互相依扯的柱、枋网。檐柱为8根,各长3.5米,用穿枋连接构成鼓楼的外柱环,排列构成等边的鼓楼平面。主承柱和檐柱的组合就将内柱环和外柱环套穿一体,构成四层楼面,每层在内柱间置棂格铲栏,使内柱环形成空井,并在内柱环与外柱环之间的楼面上架设板梯,直达顶层;顶层的梁下悬吊着一面长约3米、直径约25厘米的长筒形牛皮木鼓,成为寨老发号施令的要地。这种结构不口设置,不仅扩大了空间,对人们集会时的消声、鼓声的传播和大厅火塘的烟气消散均极为有利;而且大大加强了鼓楼的刚度,对于楼身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攒尖叠顶施以古老的人字斗拱,在主承柱上架梁支撑雷公柱,利用斗拱铺作的井干式枋架承载瓜柱,再用穿枋将瓜柱和雷公柱连接组成顶架,侗语称“干梗”。这种以穿斗结构为主将抬梁和井干式结构与人字形斗拱融为一体的做法,使叠顶檐口比楼身各层猛然升高,起到了突出表现冠冕的作用,成为我国古建筑之一绝。一根雷公柱、四根主承柱、八根檐柱的结构方法,人们将其解释为“一年四季,八方昌盛”。鼓楼顶面均盖小青瓦,用羊桃藤捶烂拌和石灰制成瓦档,封檐板为白底,描绘有龙、凤、鱼、蟹、虾等动物和卷草图案。侗寨鼓楼的这种结构形式,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空间安排,斗拱铺作,绘画装饰,深含韵味,使它的建筑艺术形象更力口显得古朴大方,雄伟壮观。
鼓楼大厅的中心设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大火塘,在主承柱间置四条宽大的板凳,供众人休息、烤火。大厅的南、北、西三面各开一道门,而以北面为正门,东面置一石板桌,供夏天放凉水桶,给众人饮用。大厅内悬挂着一块“万里和风”匾,为清道光十年(1830)所镌刻。八根檐柱的内侧,还各有木刻楹联。
一为:“名楼艺高雕龙画凤映照碧树千秋永盛,侗寨秀丽精文就 武辅育英才万代长春。”
二为:“龙凤呈样楼阁直耸;中霄汉,风云聚会山峦起伏绕碧波。”
三为:“物华天宝龙楼凤阁交辉呈异彩,八杰地灵山清水秀相映 显粼波。”
四为:“百福龙宫聚众议事击金鼓,万寿凤阁集民歌舞庆玉楼。”
侗族鼓楼的完美构造,不仅体现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筑工 艺水平,更重要的是适合于侗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的既定的功能。
侗族鼓楼源于史籍记载的男子集会场所“独脚楼”,后来改变为干阑木楼的建筑形式,发展成为民众聚会的“聚堂”。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侗人又拓展了“聚堂”的社会功能,使之发展成为独特的鼓楼文化。不仅具有“击鼓报信”、“集众议事”、“执行款约”的社会功能,还有“踩堂祭祖”、“取鼓楼名”、“迎宾送客”、“休息娱乐’’等社 会功能。
逢年过节,村村寨寨,成群结队,集体做客,相互拜访,联谊结盟。鼓楼就成了击鼓报信,接客、待客、送客的场所。客人送来的礼物和送给客人的礼物,都要先放在鼓楼大厅里展示。客人在鼓楼大厅或鼓楼坪唱起“赞哆耶歌”,赞美鼓楼绚丽多姿,赞颂老人健康长寿,祈祝风调雨顺,林粮丰收。晚上,客寨的女青年和男青年,要分别与主寨的男青年和女青年对唱侗族大歌,以此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加强团结。女声鼓楼大歌内容特别丰富,旋律优美动听。
干阑木楼、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三大杰作。鼓楼建筑是对侗族生存空间的延伸,是建筑学、美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综合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