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娄山关
遵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南临乌江天险,北倚娄山雄关。娄山关蜚声中外,是遵义“红色之旅”中重要的一个景区。为什么这样说呢?娄山关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它是历代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毛泽东主席在长征中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词,以沉雄博大的气势描写了娄山关,记载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攻克险关的伟大功勋,让我们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去瞻仰这座天下名关的英姿。
娄山关坐落在遵义县板桥镇与桐梓县交界处,坐镇“黔北咽喉”之地,史书称它是“郡北第一险要”,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以来就是川黔两省往来必经的通道。因为地形险要,从宋朝开始,历代统治者都在这里设置关隘,屯兵驻守。
娄山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的地理学著作《汉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秦汉之际,这一带山区的部落里,生活着大批土著民族濮人和僚人,濮僚部落先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这片大山,就叫“濮僚山”,土著民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班固写书时,便记为“不狼山”,简称狼山。娄狼双声,后世声韵改变,就称为娄山了。
娄山关南坡峡谷,左边称为白石口,明朝播州土司杨应龙在此设埋伏,杀死四川官兵三千人。现在开始爬山,前方是黑神庙。巍巍娄山像一条巨龙横亘黔北大地,连峰际天,气势磅礴,横跨遵义、正安、桐梓、绥阳等县境,是北向四川盆地倾斜,南向黔中丘陵过渡的分水岭,气势犹如北方太行山,南方庾岭山脉。这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又是群雄争夺的战略要地。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血战拼杀,斩关夺隘,建下丰功伟绩,明朝大将军刘铤、清代农民起义军领袖杨隆喜、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都曾经跃马横枪,在这里作战。
《明史》记载,娄山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遵义诗人郑珍游历娄山关,写下“天随路入藤萝峡,人共云争虎豹门”的名句。清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张德地到遵义为朝廷采办大木,惊叹古关“据险雄全蜀,凭高控百蛮”,这些描写,一点也没有夸张。峡谷东边这座高崖,很像一个巨人坐着的形状,大有顶天立地的凌云气概,威镇关山。过去称“罗汉岩”,现在称为“将军岩”,以此来纪念红军将领彭德怀指挥红军攻克娄山关的历史功绩。 1935年,黔军旅长杜肇华在黑神庙设司令部,指挥黔军防守娄山关,当年这里是红军合围歼敌的主战场。屹立高山之巅的石笋峰,挺拔秀丽。唐代大诗人李白被流放夜郎,唐夜郎县,在关北桐梓县境内。他到娄山关游览,来到此山下,见到这根石笋,诗情勃发,挥笔写道:
石笋如卓笔,
悬之山之巅。
谁为不平者,
与之书青天。
西侧峡谷幽深,风光秀丽,溪水从仙人山流来,在将军岩下与亮石河交汇。这条小河很不起眼,但是它像一把刀,几千万年锲而不舍,切割出这条大峡谷。对山有“三仙石”,是三根奇特的石笋,直指云天。
这里就是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这块浸透红军热血的英雄土地,接待过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各省市的游客和来自五湖四海几十个国家的贵宾。我军不少高级将领和老红军多次来到娄山关故地重游,重温攻克娄山关的军史战史。这里是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朱德元帅说,毛主席指挥红军作战,是“群龙得首自腾翔”。毛泽东同周恩来、张闻天、朱德等红军领袖为了粉碎蒋介石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率领红军转战黔北,在这万水千山之间,展开了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娄山关战斗,就是“四渡赤水”之战中最为光辉的篇章。
1935年1月,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在云南扎西完成了军事整编。中央军委做出甩开川滇军阀重兵堵截,朝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进军的战略方针,然后挥师东进,二渡赤水,迅速回师黔北,以黔敌王家烈军为主要作战目标。红军杀了一个回马枪,于2月24日占领了娄山关北面的重镇桐梓县城。中央军委24日夜11时下达作战命令,部署周详,意图明确,就是要攻克娄山关,消灭黔军守敌,重占遵义城。
红军回师黔北,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他急忙电令川军潘文华三个旅向东尾追,调中央军吴奇伟两个师十万火急由贵阳、黔西驰援遵义,命令黔军军长王家烈抽精锐部队星夜赶赴娄山关,增援桐梓。一时之间,敌人重兵从四方压来,“兵贵神速”,只有尽快拿下娄山关,才能在敌人夹缝中赢得战机。毛泽东和朱德知己知彼,决定先打黔军。
攻打天险娄山关,任务十分艰巨,中央军委选用猛将,由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执行攻击,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和干部团也由彭德怀统一指挥。这一场恶仗如何打?彭老总彻夜不眠,调兵遣将。25日天刚亮,红三军团第十三团跑步急行军,向娄山关前进,这时黔军第六团刘鹤鸣部也从娄山关阵地开拔朝桐梓推进,两军在关口北侧红花园突然遭遇,战斗打响了。请大家登上小尖山,观察当年的战斗地形。
这就是娄山关口西侧的小尖山,它居高临下直接控制着关口。这里可以看到苍山如海,环关皆山。东面的山峰叫大尖山,守卫在十分重要的地形上。南坡下深切的大峡谷长8千米,两侧高峰挺立,断岩绝壁,只有谷底的一条独路,相当险要。北坡陡峭,像大蛇一样弯环盘曲的川黔公路,伸进峡谷的夹缝之中,公路两翼的山梁十分雄险,是嵌制北坡峡谷的天然屏障。国民党黔军为了追剿红军,早就在这群峰环列的隘口布防,在关口周围的山上到处修筑工事,挖了一层层战壕,还修筑了石头掩体,以一个团的兵力固守,山下黑神庙和板桥的几个团随时增援关口守军。
彭雪枫将军回忆,2月25日上午,他率领红十三团跑步向娄山关疾进途中,将黔军刘鹤鸣第六团击溃,黔军且战且退,以一个营的兵力,占据了娄山关北公路两侧山梁,以两个营兵力固守关口,居高临下顽抗,红军只有冒死实行仰攻。这在军事上是犯忌的,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彭雪枫在回忆录中写道:“右翼的山,一律是悬崖绝壁;中间马路,敌人火力封锁了;左翼的山,虽然无路,然而还可以爬。先派一个坚强而又机动的连,由最左翼迂回到娄山关之敌的侧右背,主力则夺取可以瞰制娄山关的点金山。”点金山在关口东的群山顶上,是一座又高又大,又尖又陡的山峰,海拔1 447米,平时空手都极难攀登,敌军先已占领点金山,用密集的炮火压得红军难以抬头。要夺取娄山关,必须首先攻克点金山。彭德怀来到战场靠前指挥,并传达了军委命令:“限黄昏前夺下娄山关。”红十三团一营、三营担任主攻。红军战士组成几个梯队,誓死抢山、夺山,红军炮兵独立营朝敌阵猛烈射击,几个梯队在:中锋号中喊声如雷,一批又一批朝山顶扑去。敌军枪弹炮弹铺天盖地打下来,树木燃烧,娄山关上织成了一片火海,硝烟滚滚。红军“将一排排手榴弹丢入敌阵,在烟尘蔽天一片杀声中夺得了点金山”。
黄昏时,敌军接到死命令,必须固守娄山关三天,等待援兵。并组织大批“双枪兵”争夺点金山,向点金山高地接连发动五次:冲锋。大批敌人呐喊着,实行反攻,红军艰难地拼杀,敌人又攻上来,拉锯战越来越猛烈。彭雪枫命令五名红军特等射手,将敌军官击毙后,全团发动冲锋,像长竹竿赶鸭子,敌军溃败下山,红军攻占了关口附近的大尖山、小尖山阵地,控制了娄山关。敌退守关南。小尖山上的工事掩体,是黔军修筑的,被红军攻克后,红军利用它对敌作战。
彭德怀命令红十二团连夜赶上娄山关,接替已经拼杀了一整天的红十三团将士。命令张宗逊、黄克诚率红十团从关西迂回出击黑神庙;命令张爱萍率十一团从娄山关东侧迂回到板桥,断敌退路;红十三团从点金山侧击敌人右翼,红一军团主力从侧翼迂回赶到中寺场河一线,消灭板桥援敌,实施包抄合围战术,编成一张天罗地网,围歼敌军。26日拂晓,关口结了一层银霜,浓雾弥漫中,黔军集中三个团兵力,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道涌上关口,朝红军发动集团:中锋,占领了红军的军士哨和小哨,战斗十分激烈。敌人最精锐的第四团,抬着轻重机枪跑步射击;中锋。红军居高临下出击,打退敌军六次;中锋,山沟里堆满敌人尸体。战斗持续到下午,红军发动总攻,进入娄山关东南西北各个阵地的红军分进合击将黔军四个团压在黑神庙沟谷里,在红军正面:中杀和两翼包抄的沉重打击下,黔军兵败如山倒,丢下辎重武器仓皇南逃。这一天,川军刘湘派飞机轰炸娄山关,盘旋飞行,丢炸弹20枚,也挽回不了败局。红军主力乘胜直追100里,歼灭敌人四个团,于2月27日重占遵义城。
娄山关大捷,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伟大胜利,充分显示了遵义会议的威力,革命豪情振奋了全军将士。
1984年冬,为纪念遵义会议不口娄山关大捷50周年,中共遵义县委、县人民政府建造了宽6米,高11米的纪念碑。采用双柱并列的结构,碑顶上两根尖顶巨柱状若刺刀,象征红军攻克娄山关。这两根立柱顶天屹立,又象征娄山关群峰夹道,中通一线的特殊地形,两柱分别代表关口两侧的大尖山、小尖山。这并列双柱的寓意包含着一个二字,标志着红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的军事行动。碑体南侧嵌一面红军战旗,北侧刻着张爱萍将军1935年2月作于遵义县鸭溪的西江月词的手迹。碑座南横刻张爱萍题:“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金光闪闪,鞭策后人。张爱萍是彭德怀的亲密战友,参加了娄山关战斗和遵义战役,他对娄山关有着特殊的感情。碑座北侧是一幅汉白玉浮雕《红军攻克娄山关》。每年清明节,大批青少年和群众前来为纪念碑献花。
这幅大型摩崖石刻,书法炉火纯青,几个鲜红的大字辉映山川,格外夺目。它就是当年打娄山关的老红军战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的,1984年将手迹放大后刻在这山壁上。1992年冬,江泽民总书记参观娄山关,在这里拍了一张神采奕奕的照片。
1.毛主席词碑
毛主席词碑建于1973年,宽25米,高13.55米。建设者凿宽了关口,在山壁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碑体,碑面采用云南大理石,雕刻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手迹,大赤金箔贴字,最长的字达3米多。毛主席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伟大的书法家。那铁画银钩般的字迹,奔放潇洒,抒天地之豪气,颂红军的伟绩,气魄相当宏大。这首雄浑的词章,为关山壮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拼搏奋斗,创造新的辉煌。
2.娄山关石碑
这块碑,是娄山关历史的见证。1928年,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修通贵阳至他故乡桐梓的公路,称为“贵北路”,军阀黄丕谟书刻了这块碑立在关口上。红军攻克娄山关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策马登上关口。环视如海苍山,指着这块石碑对周恩来说:“好一座铁关啊,终于被我们打开了!”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欢呼着胜利从这座石碑前通过,跨越了这道雄关。碑两侧原有小字被铲掉,只有“娄山关”这三个大字依然醒目。
传说,清朝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部西征,攻克娄山关后,曾在关口一块大石上磨过他的宝剑。后来劈山修公路,那块“磨剑石”也被放炮炸掉了,但是太平军的威名却世代流传。
3.笋子山
娄山关西侧的高峰笋子山,海拔1 740米,比泰山还高200多米,是娄山主峰。这座山为什么称为笋子山呢?第一是山峰独立挺秀,像一根尖尖的竹笋高耸蓝天;第二,因为这座山上是高山野生竹类的王国,盛产著名的方竹笋。
要真正观赏到毛主席词描写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景观,非登上笋子山不可。雨后晴天,极目眺望,看不尽万水干山,层层叠叠的山脉像大海波涛,铺向天边。娄山的辉煌日出和落日时“残阳如血”的景象,极为美丽,如果在山上住宿,就可以观赏到落日和朝霞。
由于海拔高,从深秋到初春,山上十分寒冷。冬天,满山冰雪,一派银色世界。琼枝玉树闪闪发光,洁白无瑕。雪地中一种深红色的鸟,鸣叫声清脆婉转,人称“血雀”,十分罕见。还有一种“二月花”,万木凋零时,只有它在冰雪中开得红艳艳,也是娄山一绝。
笋子山上,天风浩荡,在这里领略“西风烈”的意境,感受一定很深。极目环望,四方群峰尽朝娄山关奔来。登上这万山之巅,可以心怀天下,神驰八极。看苍茫一派,与天地交融,望北雁南飞,同大山对话,有一种人格的升华。置身霄汉之上,令人心高志远。这时候,雄关已经被我们踩在脚底,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更深切地领悟到毛主席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哲理。
(撰稿:费侃茹)